随着低空技术与低空经济等新技术、新经济形态的不断涌现,城市规划应面向未来,反复思考并不断响应发展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低空经济不仅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规划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的空间布局,构建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以确保低空经济活动能够与现有城市功能相协调。
一、宏观层面:推动城市向更加立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态,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立体性特征,促使城市向更加立体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弹性空间,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变。同时,通过促进区域资源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发展低空经济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
1.立体化、网络化空间结构增强
低空经济打破了传统地面交通的局限,实现城市经济活动由“平面”向“立体”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还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然而,这种转型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如何确保低空飞行器起降设施的安全性、如何协调空中与地面交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低空飞行器运行可能产生的噪声和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普及,未来城市将构建起包括地面道路、地下轨道交通以及低空飞行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这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将有效缓解地面交通的拥堵问题,提高运输效率。低空活动推动城市交通系统的网络化布局,促进地面与空中交通的互联互通,从而提高出行便捷性,增强城市的可达性。为了支持这些服务,城市需要规划相应的起降点、充电站以及空中走廊,构建起一个高效、立体化的物流网络。
2.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低空经济的发展通过重构城市空间利用模式,使得资源能够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得到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显著促进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低空经济推动基础设施的分布式布局,依托通用机场、智能起降点等节点,形成“核心城市辐射+中小城市补充”的网状结构,引导产业从单一中心集聚转向多极协同发展。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出的“多层空域管理模型”通过划分低速、高速及缓冲空域,实现城市群空域资源的精细化配置;我国中西部省份(如湖南、四川)通过低空开放试点承接东部技术溢出,构建差异化产业分工体系。该过程不仅提升了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更通过“技术—政策—空间”的联动重构,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配置范式。
二、中观层面:加速新兴产业集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要求
1.加速新兴产业集聚
低空经济正加速无人机物流、航空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城市内部形成新兴产业集聚区。这类集聚区通过提供共享资源与技术支持,以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协同效益。在产业链层面,形成“航空+”融合型产业集群,如深圳南山区凭借无人机产业的先发优势和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了从原材料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在创新要素方面,低空经济通过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地方政策支持,有效促进了产业集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成都为例,该市通过“低空+”模式,探索了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智造、低空职教和低空应急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例如,彭州市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吸引了百余家无人机及其关联企业入驻,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这种集聚本质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组织变革,未来需着力完善产业标准体系、测试验证环境和应用场景供给,通过制度创新持续优化集群生态。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既包含通用机场、无人机起降场等传统地面设施,也涵盖通信网络、数据平台、监管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通用机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其建设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空域管理与飞行信息系统的完善是确保低空经济安全运行的核心要素;通信导航系统与监管设施通信导航系统是确保低空飞行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通信导航系统正在向更高精度、更大覆盖范围的方向发展。低空经济的拓展催生了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需求,例如无人机维修站、空中出租车停靠点等,这些设施的建设推动城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功能配置。
三、微观层面:催生人机交互新场景,重构现有产城空间
1.催生人机交互新场景
在微观层面,低空经济正加速推进生产作业类和公共服务类低空飞行服务的“ 无人机化”,在技术创新与场景突破双轮驱动下催生出多个维度的应用场景。在服务场景维度,城市空中交通和无人机配送正在改写传统服务模式,美团无人机“空投”服务已覆盖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随着无人机等飞行器技术的发展,各类低空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推动城市空间进行适应性重构。如表1所示,基于用户需求的低空场景营造需通过分析群体特征,在城市空间层面做出呼应,从而实现“人—机—环境”的协同优化。然而,当前我国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激发,亟须加快低空消费场景的普及应用,促进消费群体规模化增长。
表1 基于用户需求的低空飞行场景营造
2.推动现有产城空间重构
低空经济依托于传统通用航空的经济业态,同时也融合了数字经济的特征,依赖数字信息的管理技术赋能,引入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监测巡检等多元新兴服务,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低空经济不仅促进了城市向数字经济转型,还通过革新城市空间的利用模式,推动现有产城空间重构。这种重构要求城市规划领域重新评估和调整城市功能分区,为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升级创造更多可能性,从而推动产城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图2 城市功能空间变化示意图
随着低空飞行活动逐渐成为常态,传统的地面配送网络将逐步转型为高效的空中配送体系,促使城市中出现更多小型化、分散化的配送中心,从而改变现有的仓储和物流用地分布。同时,智慧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提高了出行效率,进一步缩短了城市的时空距离,促进了城市边界的扩展与功能优化。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可能是一个“中心集聚、周边分散”的混合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城市资源共享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同时,城市规划需增设专门的起降点、维修站等服务设施用地,以适应低空经济的发展需求(图1)。(作者:王汝梅、魏晓芳、吕飞)
下一篇:低空空间创新对传统规划的挑战